Friday, March 20, 2009

二十。青春的斷點

                 --談《B420》

  近日與劇本課的老師談到拍電影,老師建議我們寫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,拍一種只有我們才能拍出的青春味道,然而,提到青春二字,明明才二十的我們,忽然感到有心無力,甚至有點不了解何謂青春。

  看過《B420》,我終明白了為何我們面對青春會感到無奈。阿蕎一角完全地表現了何謂青春。青春該是胡鬧的、任性的、不顧後果的。就是因為視一切束縛不為束縛,才能活得像她一般,過著天天喝汽水的生活。這就是青春。

  《B420》一戲說它商業又並非商業片,因為它拍出社會少年的真實生活和感覺;說它寫實但又不乏戲劇魅力,黑社會、報復等具吸引力的元素,也有幽默位。而人物角色細緻又容易投入。三個不同世界的人走在一起的故事不難處理,但像《B420》那樣可以拍出新鮮神秘,真的十分難得。而且,戲中表現得最自然的還是那份青春,青春獨有的友情,獨有的反叛,獨有的膽色,獨有的年少輕狂,叫這個身處在青春當中的我看的目瞪口呆。故事某些情節橋段也許有點老土,但這些老土正好合乎生活的真實,合乎這套電影的場景--澳門。

  說到以澳門作為背景,《B420》明顯比近期一套同樣以澳門為背景的《遊龍戲鳳》更拍出澳門感覺。雖然《遊龍戲鳳》以澳門的特色--賭場作背景主線,但其過於物質的角度,反而未能造出共鳴,而且主角們的節奏"太香港式",雖然當中也有觸及澳門人對平民空間的情意結,但不夠深入,而且過於簡單(也可能是主角未能掌握)。而《B420》的場景多為舊區建築大廈,雖然偶爾也有中區的景象,但總體較平民化的地標,正好為觀眾所接受,而且更貼合故事角色,以小城去說小人物,比起包裝過的童話故事,更貼合澳門這一個地方。所以《遊龍戲鳳》基本上是一齣香港人口味的電影。

  阿蕎二十歲的終點,阿偉荒廢青春的生活,阿文顧慮太多的青春。究竟是甚麼讓正處於青春的我們變得不再「青春」呢?究竟二十歲是不是就到了青春的終站?

  故事最後阿蕎的結局,可能很多人認為是悲劇,但如果能在那個最青春最燦爛的時刻,留住了青春,是不是好過看著青春逐漸流走而從未去體驗青春呢?


人生。如戲

Thursday, March 12, 2009

我們只能看到世界,他們卻能聽見天堂

--談《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》

記得去年藝術節,文化中心邀請了墨西哥的Sensorama藝團,舉辦了幾場《我的官感奇妙旅程》的體驗劇場,我和朋友也有參加,還記得那時我們帶上眼罩,在看不見的情況下手搭著同伴的肩膀走路,那時心情蠻緊張的,害怕跌到又害怕失去方向,不過沿途有各種聲音伴奏,也有人溫柔地牽著你的手,讓你去觸摸不同的東西,去感受其他感官所引發的一連串幻想,這樣的經歷在平常生活中的確很難感受到,因為我們太過依賴眼睛了,也太過相信眼睛所告訴我們的事實。
看《聽見天堂》,讓我想再一次感受除去視覺以外的一切感官,上帝賜給我們五官,但我們為甚麼只愛側重於一種感覺?無論在電影中或者是現實中的Mirco都展示了盲人世界的彩色宇宙給我們「聽」。

《聽見天堂》改編真人真事,主要講述小時候的Mirco如何去接受黑暗的世界,發現自己的夢想並堅持。電影故事細膩動人,有些情節雖然普通但勝在簡單真切,例如純真的孩童戀愛、由衝突卻因夢想而變友好的友情故事等等,而且電影氣氛營造恰當,例如一班盲孩子到電影院看電影哈哈大笑的歡樂場面,或者是錄音過程的趣事等等,都能捕捉感人細節。另外,電影強調聲音世界,但卻沒有刻意加入特別的歌曲或者旋律,而是利用一些簡單的配樂,這正好映照出孩子們世界所聽到的天堂聲音。

電影除了說明夢想需堅持外,還提到觸碰到「爭取」的政治層面,表代傳統勢力和規則的校長,在支持學生的老師,還有示威爭取盲人褔利的人們下被迫下台,這都在鼓勵人們努力打破舊思想,以行動來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整體故事感人,而且容易令人接受,結尾部分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完成廣播劇的過程,更讓人印象深刻。唯一遺憾的是,如果校長也能被這些聲音感動的話,整個故事就可以說是完美了。

或者真的只有看不到的人,才容易接近天堂吧,因為他們不靠看的,而是靠聲音,靠想像,去建立一個屬於他們的美妙天堂。
人生。如戲